气体保护电弧焊加工主流类型及差异
类型 核心特点 适用场景 保护气体
MIG 焊(熔化极) 焊丝既是电极也是填充金属,焊接效率高 中厚板拼接、批量生产(如汽车制造) 氩气 + 氦气(铝合金)、氩气 + CO₂(碳钢)
MAG 焊(熔化极) 以 CO₂或混合气体为保护,成本较低 钢结构、机械零部件焊接 CO₂单气体或氩气 + CO₂混合气体
TIG 焊(非熔化极) 钨极不熔化,需单独添加填充焊丝,精度高 薄板焊接、精密部件(如航空航天零件)
气体保护电弧焊加工典型应用场景
汽车制造:车身框架、零部件焊接(多采用 MIG/MAG 焊)。
航空航天:铝合金、钛合金精密部件焊接(以 TIG 焊为主)。
机械加工:不锈钢设备、管道、压力容器焊接。
建筑与基建:钢结构厂房、桥梁的中厚板拼接。
适用场景差异
工件与焊缝:手工电弧焊适合短焊缝、复杂形状、狭小空间焊接,对接头形式兼容性高;埋弧焊主打中厚板(≥6mm)的长直焊缝(纵缝、环缝),不适合曲面或短焊缝。
施工环境:手工电弧焊设备便携,适配现场施工、野外维修或零散作业;埋弧焊更适合车间批量生产,对施工场地要求较高。
母材与产量:手工电弧焊适用于小批量、多品种工件,可焊接碳钢、低合金钢等;埋弧焊适合大批量标准化生产,侧重中厚板结构件(如压力容器、钢结构)。
点焊加工关键工艺流程
焊前准备:清理工件接触表面的油污、铁锈、氧化皮,保证导电良好;根据工件厚度(通常 0.5-6mm)选择电极材质(铜合金为主)和电极头形状(球面、平面)。
工件定位:将待焊工件重叠放置并定位,确保接触点贴合紧密,避免间隙过大影响导电。
加压通电:电极施加压力(通常 0.2-1.5MPa)夹紧工件,随后通以短时间大电流(数千至数万安培),使接触点熔化形成熔核。
保压冷却:断电后保持压力 3-10 秒,让熔核自然冷却凝固,形成牢固焊点;避免过早卸压导致焊点缩孔、裂纹。
焊后检查:外观检查焊点是否饱满、无飞溅、无烧穿;重要工件需检测焊点强度(拉剪试验)或熔核尺寸(金相分析)。

